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根脉,更是党员干部的”精神脊梁”。从《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智慧,到井冈山红旗漫卷的信仰之光;从敦煌壁画”各美其美”的文明对话,到脱贫攻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强音,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历久弥新。新时代党员干部既要守护五千年文明密码,更要以守正创新之姿,奏响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民族复兴的硬核支撑。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同、自觉传承与积极创新的精神品格,是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深层密码。对党员干部而言,这既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修养,更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五千年文明积淀的诗词歌赋是文化自信的”源代码”,井冈山红旗漫卷的热血是文化自信的”精神钙”,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壮歌是文化自信的”活教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党员干部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赓续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履职尽责的战略需要。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文化积淀的”民惟邦本”治国智慧、”周虽旧邦”革新精神,始终是党执政为民的思想根脉;从实践维度看,红色文化铸就的”长征精神””特区精神”,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精神密钥;从现实挑战看,面对西方渗透与多元思潮交织下,若丢了”老祖宗”的智慧,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若忘了红色基因,就会失去”精神脊梁”。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守正创新中凝聚民族复兴的硬核力量。
那么,党员干部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呢?首先,要深耕传统文化,做好”传承者”。党员干部要原原本本读经典,像王阳明”格竹”般钻研《论语》《资治通鉴》等;同时,还要身临其境学历史,走进革命纪念馆触摸”真理的味道”,聆听革命先辈”可爱的中国”的深情呼唤。在乡村振兴中,把二十四节气智慧融入现代农业,让”非遗技艺”变身致富密码,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其次,要赓续红色血脉,当好”践行者”。 党员干部要组织”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在雪山草地的模拟场景中淬炼党性;积极开展”红色家书”诵读会,从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的绝笔中汲取力量。把”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行动,用”铁脚板”丈量民情,以”绣花功”服务民生。
最后,要创新表达方式,成为”传播者”。在社区开办”文化茶座”,用群众语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在短视频平台打造”国风直播间”,让”甲骨文表情包”走红网络。既要守护”良渚古城”的历史文脉,也要建设”城市书房”的文化地标,让文化自信既有”古韵悠长”,又有”时代新声”。
总之,文化自信是精神的灯塔,也是行动的指南。党员干部要把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浇灌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绽放在对外交流的前线,才能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民族复兴的”硬核力量”。让我们以文化自信为帆,在时代浪潮中驶向更加壮阔的彼岸!(作者: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小山街道办事处 刘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