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人民至上”,这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座右铭,更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这一理念,如同指南针一般,指引着我们党始终沿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前进。
“人民至上”,简而言之,便是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党员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自党成立之日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便成为我们不变的信念和行动指南。
那么,为何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呢?历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正如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真正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长盛不衰。同时,坚持“人民至上”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那么,党员干部应如何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呢?首先,要倾听民声,关注民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确保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决策都能真正反映人民意愿、符合人民利益。
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最后,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也是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感受点。我们要通过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培育社会组织等方式,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也要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总之,“人民至上”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和实践。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真正体现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作者: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小山街道办事处 孙岩)